亚急性心肌梗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普ldquo不罕见的罕见病r [复制链接]

1#

病例回顾

4岁的男宝小金在幼儿园入园体检时,发现了“肝功能异常(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升高)”及“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小金父母回忆,孩子从小就运动能力差,走路慢,容易疲劳、摔跤。医生检查后发现,小金大腿肌肉肌力减退,小腿腓肠肌肥大。焦虑的医院,最终被告知孩子患上了“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经过基因检测,小金的DMD基因上有数个外显子缺失的变异,最终被确诊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类型中的杜兴氏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

PART01

什么是杜兴氏肌营养不良?

杜兴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遗传性肌肉变性病,属于罕见病。平均每1万个活产男婴中,便有3个患有DMD,我国累计有近10万人患有DMD,因此,该病又是“罕见病中的常见病”。本病属X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它的“遗传性”表现为“多传男少传女,即该病主要男性患病,女性多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发病者罕见。“肌肉变性”则表现为患者肌肉功能退化、肌肉萎缩无力。

PART02

DMD发病机制是什么?

DMD的发病源于患者DMD基因的变异,导致DMD基因的正常产物——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蛋白)的减少(图1)。顾名思义,抗肌萎缩蛋白的功能,就是在肌纤维反复的收缩舒张的拉扯过程中,发挥稳定和保护肌纤维的作用。该蛋白减少或缺乏,肌纤维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肌纤维变性、萎缩、坏死,肌肉纤维化,逐渐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取代。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dystrophin蛋白的缺乏导致肌纤维的损害并非上述直接的肌肉机械性损伤,而是通过激活阳离子通道等过程完成的。

图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左图为正常肌纤维,dystrophin蛋白定位于肌膜上;右图为DMD患者肌纤维,dystrophin蛋白明显缺失(图源:文献[1])

PART03

DMD有哪些临床表现与特点?

尽管部分DMD患者在出生起即可观察到肌病的实验室证据(比如肌酸激酶的异常升高),但其症状通常在儿童期被观察到,患儿常有发育迟缓、跑步或上楼困难、易跌、小腿肚肥大(图2)、Gower征(图3)等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3-6岁时患儿出现脊柱前凸,步态蹒跚似鸭步。6-11岁肢体和躯干肌无力继续呈直线式稳定下降。8-9岁时可开始出现呼吸肌的无力,常可带来呼吸道感染。12-13岁前,多数患儿已需要有轮椅的需求。极少患者能存活至30岁后,常在青少年后期死于心肌病或呼吸功能不全。

除了上述肌肉部分的临床表现,患者还可出现智力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扩张型心肌病,肌红蛋白血症等。

图2MD患者的小腿肚异常性的肥大(图源网络)

图3:Gower征:当患病男孩从坐位或卧位向地面站起时,他会首先以俯卧的姿态,用双手撑地,之后缓慢将身体重心移到腿上,双手撑腿以得站立。值得注意的是,Gower征是盆带肌无力的征象,并非DMD的特征性表现,它也常见于其他类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中。(图源:文献doi:10./-/5/2/)

PART04

如何诊断DMD?

当患者,尤其是幼童,出现学路晚、步态蹒跚、跑跳不能、无故跌倒等情况或体检发现肌酸激酶升高时,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结合辅助检查,即可做出相应的诊断。辅助检查包括:

1.肌酶谱:疾病早期患者的肌酸激酶可高达正常值上限的倍,但该指标并不特异,仅能提示肌肉的损伤或炎症;

2.肌电图:肌电图能有效鉴别肌源性损害和神经源性疾病;

3.肌肉MRI:肌肉MRI也能辅助鉴别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比如炎症性肌病,且能观察到具体肌肉的受累严重情况;

4.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DMD诊断的重要手段,因无创性常优先于肌肉活检。

5.肌肉活检:大多数情况下基因检测能够发现编码区存在的致病性突变,但当全面的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时,应取肌肉活检进行dystrophin蛋白分析。

PART05

DMD如何治疗?

遗憾的是,DMD迄今为止尚无治愈的方法,主要依靠多学科综合管理来改善患儿的预后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治疗、心脏病治疗、外科矫形治疗等。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可延长患儿独立行走的时间。近年来,DMD的基因治疗逐渐获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