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909/5994.html*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创新的成果,医生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心衰的患病率也在上升,正日益成为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而心肌梗死是当前全球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心梗后心衰有着较高的患病率。虽然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心梗后心衰患者的结局得到一定改善,但其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仍然较高。因此,为使心梗后心衰的临床诊疗与防控策略更加合理、规范,进一步优化心梗后心衰的全程管理,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且近期已经发表。医院葛均波院士正是该共识的牵头人。近日,“医学界”有幸对话葛均波院士,就共识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慢病防治任重道远共识全面指导临床实践我国心衰的患病率日益增加,根据最新的研究,目前我国35岁以上的人群中心衰患者约有万。心衰位于心血管事件链的末端,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其上游的病因繁多,心肌梗死是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国内外均是如此。葛均波院士认为目前以心衰为代表的慢病防治与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其中,“如何进行管理,尤其是如何规范化、同质化管理是首要问题。”而制定慢病防治共识,就是为了规范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与防控策略,进一步优化疾病的全程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的目的。这也是葛均波院士等此次制定共识的初心。谈话间,他提到:
虽然近年来中国分别发布了心梗和心衰的诊疗指南性文件,但对于心梗后心衰的诊治与防控策略尚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规范。
于是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共同组织推动下,此次共识应运而生。那么该共识的内容有何特别之处呢?葛均波院士评价道:
此次共识内容全面,涵盖了心梗后心衰诊疗的各个层面,从疾病定义到发病机制,从流行病学到诊断评估,从治疗到预防再到管理,有助于临床医生以宽阔的视野全面学习和掌握该疾病的整体防治,真正对临床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衷心希望此次共识能够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对心梗后心衰预防、诊断、治疗以及管理的水平,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诊疗手段,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上医治未病”
ARNI预防心脏重构,是早期防治优选
对心梗伴或不伴心衰的患者,早期实施血运重建术,可有效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发展。因此共识也结合了冠脉介入医生的建议,加入了相关内容。葛均波院士表示:
本共识的制定需要从事冠脉介入工作的医生在其中发挥作用。实际上,我们在组织专家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仅需要心衰领域的权威专家,也需要冠脉介入领域的杰出代表参与,这是与既往心衰指南较为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协同合作也最终保证了本共识的专业性、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实用性。
这其实也与心梗后心衰的独特病理生理机制有关。共识中提到,心梗后心衰发生的关键机制是心肌细胞丢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心肌细胞暴露在缺血、缺氧的环境中而发生坏死,坏死细胞会释放诸多损伤因子,进一步促进心肌细胞的损毁,最终导致心脏重构和心力衰竭。心梗发生后若能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冠脉,尽早实现心肌再灌注,则可以挽救濒死心肌,减少心肌细胞丢失,缩小梗死面积,对预防和延缓心衰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葛均波院士认为一定要重视心梗后心衰的预防,强调“上医治未病”,这比狭义的治疗可能更为重要。而从心梗后心衰发生的机制可以看出,心脏重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心脏重构的重要性。葛均波院士也认同这一观点:
阻断或延缓心脏重构,从机制上看是预防心梗后心衰的重要环节。因此,可以考虑在心梗后心衰的患者中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其能通过改善心脏重构而阻断或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
ARNI是近年来心衰领域中的新型药物,可同时抑制脑啡肽酶(NEP)和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从而起到阻滞AT1受体和增强利钠肽系统的双重作用,由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心肌纤维化水平、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性以及醛固酮的生成,从而改善心脏重构。PARADIGM-HF研究已经证实ARNI在心衰治疗中相对于ACEI药物的优越性,后续的TRANSITIOIN、PIONEER等研究进一步表明了此类药物在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早期使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这些证据与经验应该同样适用于心梗后心衰的早期防治。此外,正在进行的PARADISE-MI研究更是专门针对心梗后心衰患者,比较了ARNI与ACEI在急性心梗伴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和(或)肺淤血患者中的作用,其结果值得期待。创新的医疗成果医生的社会价值有人说,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处于学习之中,从此次发布的共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心梗领域的发展与创新。葛均波院士对此表示赞同:
一个好医生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医学在不断发展,面对疾病我们不能总是使用一种办法、总是重复同一思路,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和使用新理论、新技术。同时,也需要在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时,能够突破局限、开拓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性可以说是医学腾飞的翅膀。没有创造性,医学就失去了灵*;没有创造性,医生就不会再有进步和发展。医生用自己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就是其社会价值的最佳体现。而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地优化诊疗方案,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谈中,葛均波院士还聊到年组织创建的“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以及年发起成立的“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谈到其目的就是激发临床医生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创新潜能,积极参与医疗理论、技术与器械的研发,努力开拓和掌握国人自己的医学核心技术,推动中国医疗自主创新、不断发展。葛均波院士认为:
创新的成果若能最终转化应用于临床,患者就能从中获益,我们作为医生的社会价值自然也就得到了体现。
专家简介葛均波院士葛均波,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前任主席,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树兰医学奖等获得者。担任《CardiologyPlus》主编、《Herz》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科学理论创新、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4项。-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