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2日,由赛诺菲公司主办的多立维(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片)中国上市会拉开帷幕!会议特邀医院葛均波院士、医院霍勇教授、医院陈纪言教授任大会主席,并携同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一线专家相聚云端,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管理策略以及创新制剂单片复方制剂(SPC)的应用优势,打开ACS治疗方案新视角!
高瞻远瞩:多立维开启ACS双联抗血小板基石治疗新格局
医院刘斌教授指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一直以来是冠心病尤其ACS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础。尽管目前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率已达80%以上,但是长期坚持抗血小板治疗率仍较低,仅63%接受12月的抗血小板治疗。高风险人群过早停用DAPT治疗会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医院郑英勋教授指出,东亚人群较西方人群的缺血风险更低,出血风险更高。因此,东亚ACS患者的共识推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是合理的DAPT选择。
多立维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SPC制剂,采用创新“片中片”剂型,由表及里分别为药物表层、氯吡格雷层、减震层、肠溶包衣层、隔离层和阿司匹林片芯,兼顾氯吡咯离快速起效和延迟阿司匹林释放,且使得阿司匹林不在胃中暴露(图1)。
图1.多立维兼具疗效、便利性和依从性,患者获益更多
多立维治疗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单药联合治疗。生物等效性研究显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与任一单药联合治疗药代动力学(PK)曲线相似,PK参数以较优的范围达到生物等效标准,且耐受性良好,安全性结果相似。ACCEL-COMBO试验证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治疗期间的P2Y12反应单位不劣于单药联合治疗。
此外,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两项研究证实,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药联合治疗相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治疗ACS患者的依从性更高。与此同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每日一片,给药方便,减少患者用药负担和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达到整体临床获益(图1)。
坚韧致远:多立维是ACS抗栓治疗优化策略
多立维适用于已经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成人患者,也可用于以下两种情况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转换治疗: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置入支架的患者。
使用药物治疗且适于溶栓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医院张书宁教授建议冠心病患者在负荷剂量治疗后直接起始SPC,并长期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片复方制剂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围手术期起始负荷剂量后即可使用SPC,常规维持12个月,具体持续时间需根据患者出血风险酌情调整(图2)。
图2.ACS患者SPC治疗路径
另外,对于起始应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的患者,如出现与替格瑞洛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可被动(反应性)进行DAPT降级,转化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每日1片);为预防替格瑞洛相关不良反应,也可在1个月时主动(预防性)进行DAPT降级。
胃爱守护:创新“片中片”预防消化道出血
上海医院陆红教授就ACS患者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管理进行探索,并给出预防出血的对策。她指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出血类型,持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是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预防消化道出血需权衡出血与缺血风险,个体化管理抗栓药物;其次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多立维采用创新“片中片”剂型,阿司匹林片位于片芯,可使其不在胃中暴露,从而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体外实验证实,在模拟胃环境中,阿司匹林无溶出。I期生物等效性研究显示,空腹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未发生不良反应;餐后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仅0.6%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且仅表现为腹泻(图3)。
受试制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75mg氯吡格雷+mg阿司匹林);参比制剂:阿司匹林肠溶片mg和硫酸氯吡格雷片75mg同时给药
图3.多立维空腹和餐后服用,安全性均保持良好
总结
葛均波院士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东亚人群较西方人群出血风险更高,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是ACS后抗血小板治疗合理的DAPT选择。创新“片中片”剂型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SPC依从性更高,安全性更好,且疗效不劣于单药联合治疗,为ACS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开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MaSC,etal.AdvTher.Jul;37(7):-.2.YongH,etal.ScienceBulletin;64:–.3.WangL,etal.AdvTher;37(6):-.KohJS,etal.Platelets;28(2):-.5.DeharoP,etal.IntJCardiol;(1):e1-e2.6.MaggioniAP,etal.EurHeartJAcuteCardiovascCare;8(6):-.7.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片说明书.核准日期:年9月30日.8.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9(6):-.MAT-CN-